红色文化记录着党的辉煌历史,蕴含着党的初心和使命,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,把红色传统发扬好,把红色基因传承好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开展,大力发展红色旅游、弘扬红色文化,正当其时。我们要紧紧把握这宝贵的历史机遇,围绕党史学习教育,着力抓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,开展红色旅游年系列活动,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。切实让红色旅游成为学习领悟党史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方式,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,成为推动乡村振兴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抓手。
1.坚持守正创新,着力抓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建设
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红色教育的依托,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,弘扬革命文化,传承红色基因,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。”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革命文物、文献、建筑、遗址等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。
全力推进,形成合力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,建立红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。文旅部门应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,各司其职,扎实开展革命文物征集、保护、展陈和管理工作,加强革命旧址、遗址遗迹、纪念设施、文物藏品保护展示,并配套建设相关基础设施项目,完善标识牌、步道等设施,着力改善革命文物的保护状况,提升纪念设施的展陈水平。同时,充分调动社会力量,形成红色资源的保护合力。落实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保护主体,妥善处理好主管部门与景区、社区、村民个人等各主体间的关系,创新红色资源保护机制,凝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革命文物保护,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保护利用。
科学保护,彰显成效。首先,要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层面的保护。一方面,我们不仅要重视革命旧址、遗址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、风貌完整性、文化延续性;另一方面,还要注重对历史文献、红色故事、红色歌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加强红色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,推进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有效传承。其次,必须处理好设施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。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,必须建立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遗产内涵、彰显红色文化内在精神的基础上。在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中,广西紧紧围绕“湘江战役”红色文化内在精神,完成了以“一园三馆”项目为重点的68个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建设项目,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景区、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纪念园、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。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底开馆期间,三园共接待参观学习人员520多万人次,成为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。
2.抓好党史教育,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,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,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,我们要以红色文化场馆、红色景区建设为依托,大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。
搞好党史教育课堂建设。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,必须重视受众心理,合理安排红色教育内容,积极创新红色教育形式,打造高质量的红色课堂。文旅部门应加强与高校及各级党校合作,开展党史教育课程的研发,组织党史教育教材的编写,加强对红色纪念馆、博物馆解说词与导游词的审核把关,准确把握革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精神,提高宣传讲解的真实性、深刻性和生动性。同时,创新讲解形式,构建由专职讲解员、思政老师、学生、社会志愿者等组成的多元化讲解队伍,并尝试引入民歌、快板等形式,提高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。
搞好党史教育基地建设。红色教育的生命在于实践,只有立足具体而鲜活的实践,才能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血脉,进而激发出改革创新、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广西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与教育培训融合发展,建设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0处,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5处,中共党史教育基地46处,成为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干部、大中小学生等群体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。今年,广西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,加大力度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,深入开展革命传统、爱国主义、廉政文化和青少年思想教育,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培训示范基地。
3.丰富产品供给,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
发展红色旅游,不仅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,还能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。我们应该不断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供给,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。
创新红色文化展示方式。红色文化的展示,离不开文物、图片、雕塑等要素的支撑,但今天的游客在参观传统展品的同时,也越来越需要获得更生动、直观的参观体验。因此,有必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红色文化的保护开发,利用3D影像、全息投影、VR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影像、三维动画等数字模式,推动红色文化场景化展示与活态化传承,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的“发生”,近距离感受英雄人物的风采,大大增强红色文化的互动性和体验性,从而让红色基因深入人心。同时,还须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基因的内涵和价值,通过“文化+创意+科技”,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文化创意产品,拓展红色文化的承载和传承方式,提升红色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推出一批红色文艺精品。红色基因要浸润人心,红色文艺精品的创作与传播是一个重要途径。各地应立足特色红色资源,组织发动广大文艺工作者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以小说、诗歌、戏剧、歌曲、动漫、影视等艺术形式,不断推出讴歌党、讴歌祖国、讴歌人民、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,并利用新媒体进行多渠道传播。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广西创作推出《新刘三姐》《百色起义》《血色湘江》《苍梧之约》《英雄虎胆》《漓水烽烟》等一系列具有壮乡风采的文艺精品力作,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,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。
4.促进乡村振兴,让当地百姓共享红色旅游发展成果
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处在革命老区,通过发展红色旅游,可以带来人流、资金流和信息流,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,促进乡村振兴,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。
加强红色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。将拥有红色文化遗产和旅游发展潜力的乡村纳入红色旅游发展对象,组织规划设计单位开展公益规划服务,做好旅游发展指导工作。抓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、重大文旅项目建设、全域旅游发展、生态文明建设等机会,加强红色旅游乡村景区基础设施建设。找准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的最佳连接点,贯彻融合发展理念,打造“红色+民俗体验”“红色+生态农业”“红色+户外拓展”“红色+康养”等模式,推动红色旅游向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延伸,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转化为旅游商品,助推乡村产业兴旺,拉动乡村消费。选取一些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、红色遗存数量多且保存较好的村镇,加大投入和扶植力度,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名村、名镇。
引导农民群众成为红色旅游发展的生力军。帮助农民在红色景区就业。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,提高农民就业能力,帮助他们在红色景区直接就业,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转移。鼓励农民“加盟”红色旅游发展。通过“景区(公司)+农户”“合作社+农户”等模式,引导农民以资金、土地、房屋、林权等方式入股红色旅游,形成利益联结机制,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。支持农民参与红色旅游经营。通过财政、金融等扶持方式,支持农民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红色旅游接待服务,大力培育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餐饮业、住宿业、演艺业和零售业,让农民群众在“文旅兴村”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目前,中国很多的城市和县域正在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相关政策要求,充分挖掘、保护红色旅游资源,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项目,助力乡村振兴。道可云作为作为国家工信部、山东省工信厅、青岛工信局等单位推荐的数字化赋能平台企业、领先的VR虚拟现实技术服务商,在全国率先采用5G、VR、AR、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出了一套可全面定制、全国推广的红色资源助力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的领先经验方法,并正在各地打造红色资源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样板示范工程,如有需要可以咨询了解。(13583291708 孙经理)